0.1 汽油加铅的故事
据CNN报道,1924年,时任通用汽车化学工程师的小托马斯.米基利为了向记者们展示他的研究成果。在面对记者时,他将一种含铅的化合物液体倒在手上,然后开始嗅闻手中的液体长达一分钟。他毫不在意地说:“我每天都这样做,也并没有对健康有什么影响。”[1]
没想到不久之后,米基里就开始接受医学治疗了,但这种液体远不仅仅是影响他自身健康那么简单。
这是一种名叫四乙基铅(Tetraethyl lead,即TEL)的化合物。彼时的汽车行业都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当时正值美国汽车的黎明时代,福特开发出了动力不够强劲的T型车,”纽约城市大学历史教授杰拉德·马尔科维茨说[2]。“通用汽车与标准石油和杜邦联手,试图开发更强大的发动机,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解决燃料导致的发动机爆震问题。”
当时由于汽油品质低劣,发动机内部油气混合物燃烧不均匀,经常在压缩过程中提前自燃,产生的冲击波导致发动机异常震动产生噪音。这一现象不仅会降低发动机性能,还可能对发动机造成损害。为了解决发动机爆震问题,米基利发现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汽油中添加10%的乙醇,气缸爆震将会大幅降低;另外一种方法则是提纯汽油。然而,以当时的工业发展技术来看,这两种方法都会导致汽油价格飙升,不仅难以商业化,还将直接影响汽车销量。
通过对提纯汽油的研究,米基利发现:当汽油中只含有异辛烷的时候,发动机几乎不会出现燃爆现象。但当汽油中只含有正庚烷时,发动机爆震现象“爆表”。这两种方向的提纯汽油所对应的发动机爆震值,就像一把尺,可以用来衡量汽油成分对爆震的影响。

所以米基利与团队设立了辛烷值来进行后续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95#、98#等汽油都是用这个值来衡量的,即98#汽油中含有98%的异辛烷和2%正庚烷(爆震效果)。那么对于当时的米基利来说,如果能找到一种便宜且可市场化的可燃试剂添加进汽油里提高异辛烷含量,便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爆震。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发动机爆震现象,又绕开当时工业技术受限所带来的高成本乙醇添加和提纯问题。
1920年,米基利经过多年探索及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理想”中最有效提高汽油辛烷值的化合添加剂——四乙基铅 (TEL) [3]。与其他添加剂相比,四乙基铅只需要约0.15克/升的添加量,不仅能有效提高汽油抗爆震性能,解决当时汽车行业棘手的发动机爆震问题,还使得发动机能够使用更高的压缩比,进而提高热效率和动力。与此同时,在加铅汽油取得重大成功的鼓舞下,米基利在通用汽车的授意下带领一支研究小组试图找到早期制冷剂(含氨及二氧化硫)的替代品,这类制冷剂由于都易燃且有毒,急需被市场淘汰。1928年,米基利通过改良和优化比利时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斯瓦特氯氟烃的合成方法[4],使得当时被认为具备有效性、稳定性、无毒性的氯氟烃(又名氟利昂)进入了快速商业化通道。二战后,氟利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产品中,例如杀虫剂、发胶、空调等,没想到氟利昂的商业化成功也在应用领域“开花结果”。
随着加铅汽油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和商业化使用,1924年,美国石油巨头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一家炼油厂6名工人因铅中毒抽搐,送医抢救无效死亡,数十人入院治疗后,故事开头的那一幕便发生了。虽然之后类似事件频繁发生,使得加铅汽油被推至风口浪尖,米基利也因此受到了诸多科学家的质疑和指责,但他仍就坚持在汽油里加铅是无害的。
然而,四乙基铅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危害工人的健康,也对整个地球环境造成了近百年的巨大危害。在当时,铅使用最多的场景便是汽车,汽油柴油车使用的铅酸电池寿命完结后会有大量的含铅报废电池被掩埋渗入进土壤之中。而汽油中的大量铅粒子会随着汽车尾气的排放进入空气中,进而被人体吸入导致各种病症。据BBC提供的数据,上世纪60年代,美国儿童铅中毒率已经高达80%以上[5]。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克莱尔·帕特森经过多年对世界各地(包括南极洲)不同时期从陆地进入海洋沉积物样本的研究及铅同位素检测发现:海洋中的铅来自人类活动地域的含量是自然形成的80倍,大气中铅含量甚至比上世纪前增加了近百倍,而当时人体骨骼中铅含量是1600年前秘鲁人的700至1200倍[6],这也意味着铅在地球化学循环中早已失衡。
而现代医学发现,铅对人体的影响可不仅仅是骨骼那么简单,铅能够造成一系列生理和生化指标异常——中枢和外周神经、心血管、生殖、免疫系统功能性异常。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儿童和孕妇,铅可以通过血液进入胎儿体内,不仅会导致流产、死产;铅中毒会使得胎儿智力、学习、感知理解能力下降,且该伤害是不可逆的,可以说铅的应用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健康。
然而当时的汽油生产商和相关受益方在巨大利益和市场前景面前,依旧对加铅汽油的危害视而不见。1965年帕特森顶着多方反对和压力出版了《Contaminated and Natural Lead Environments of Man》[7],试图唤醒社会大众对铅工业化所产生一系列问题的重视。帕特森致力于让汽油中不再含铅,他曾公开反对小托马斯.米基利发明的四乙基铅和氟利昂的商业应用,这也代表了他要与整个相关化学工业资本对抗,也因此被许多研究机构拒绝合作,甚至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也拒绝其参加1971年的大气层铅污染座谈小组,尽管当时他已然是该领域最重要的专家了。
经过帕特森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大量研究数据扩充验证,1970年美国环境保护局颁布了《空气清洁法令》[8],开始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进行管制,汽车厂商才开始改进发动机设计来应对无铅汽油的应用。随着后续取代含铅汽油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也先后出台了限制、禁止含铅汽油法令。1986年,美国决定禁止销售一切含铅汽油,随后研究数据表明,美国人体血液中铅浓度下降了约80%。汽油加铅的影响直至2021年7月随着最后一批不发达国家颁布禁令后才算是告一段落,然而铅对生态的破坏可能需要地球花费数十载才能缓慢自愈。关于氟利昂,联合国于1989年1月1日颁布《蒙特利尔议定书》[9]全球性环境保护协议,淘汰一系列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化学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其中包含氟利昂),来帮助南极上空臭氧层“愈合”。2023年1月9日,联合国新闻称,地球臭氧层有望在40年内得到修复[10]。可见自1920年至今,小托马斯.米基利的发明对后世的影响有多深远,横跨近2个世纪的“有毒时代”才终被修正。
0.2 过早使用我们理解并不清楚的科技
过早的使用我们并不清楚科技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塑料在发明被降解之前已经开始投入使用造成污染。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0.3 数据计算系统使用的边界
知识体系总有公理(假设),对人类安全的科技的应用边界在哪?
图灵测试和邱奇图灵论题?
如果保证强规则不被重载(机器人三定律)
辛顿教授把AI比作宠物老虎(Tiger Cub),它已经出生了,但是能否维持人类的宠物关系?(诺奖得主、AI教父辛顿:别信我学生杨立昆的鬼话,现在AI就像老虎幼崽,你不敢保证它长大后会不会“咬人”。)
一方面需要make machine not want to trake control,
另外一方面能否建立一种类似pet的关系,人类也不abuse 机器。
0.4 对就业的影响
美国头部的巨头市值已经在GDP的70%以上?大部分修建的楼宇不在是给人类居住,而是个AI算力中心。
0.5 有责任探索的文化传承
本着受恩于传道者,报恩以受到者。
在基金会的传承是很强的人文精神,系统设计的时候,主观上必须全力以赴确保AI安全。
0.6 ESG和基金会
现在的耐心资本不足,资本投资下,必然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行程垄断。平台经济已经造成了财富的迅速集中(美国头部的几个平台公司的市值相当于美国xx%的GDP),大模型AI建立在这些平台上,在垄断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垄断。没有数据和算力的玩家,很难进入这个游戏。(Larry Erison的quote,少于xxx亿美元不能上大模型预训练的牌桌)
虽然新一代科技创始人和基金管理人都是有哲学和价值观,但是资本如果追求短期汇报(大部分基金3+2或者5+2)企业家和管理人就很难兼顾盈利和社会公平。
为了消除AI带来分配不均,也为了有责任的探索AI。我们成立了1024数字产业基金会。
以下是1024数字产业基金会自2019年成立以来承担的几项高质量活动,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卡内基梅隆(CMU)上海校友会的鼎力支持:
- 2019年在上海市杨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举办了首届CMU大中华区峰会,邀请到了CMU计算机学院院长Martial Hebert,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洪小文等行业大咖作为嘉宾,吸引了364位各地校友及业界人士到场参会;
- 2020年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举办了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WAIC)卡内基梅隆大学(CMU)上海校友会论坛,线上同步转播,赢得了广泛好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WAIC)观会总人次2.532亿,卡内基梅隆大学(CMU)上海校友会论坛在各种渠道的播放量高达56万;

- 2021年在嘉兴市南湖区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下,举办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探讨分析了国内经济生态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大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升之后,如何将数字化转型的红利普及到中小型企业以及高质量就业、再就业(即共同富裕);
- 2022年举办了以“科技共赢·数创未来”为主题的Giving CMU Day活动,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菁英共聚一堂,畅所欲言、深入交流;
- 2023年举办了AI Health Care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西新英格兰大学等多位知名教授以及行业内专家,分享了各自在AI健康医疗领域的经验和想法,给参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跨界合作和知识分享;
- 2024年举办了CMU AI Highlights讲座,深入探讨CMU如何在多个维度上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
[1] Jacopo prisco, W. (2024, May 24). Once Celebrated, an Inventor’s Breakthroughs Are Now Viewed as Disasters — and the World Is Still Recovering. CNN. https://edition.cnn.com/2024/05/24/world/thomas-midgley-jr-leaded-gas-freon-scn/index.html
[2] Markowitz, G., & Rosner , david. (2014). Lead Wars The Politics of Science and the Fate of America’s Children (ISBN: 978052028393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健康與環境:含鉛汽油時代終結——美國科學發明與人類百年排毒史. (n.d.). BBC.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8408671
[4] Bellis, Mary. “The History of Freon.” ThoughtCo, Jun. 25, 2024, thoughtco.com/history-of-freon-4072212.
[5] 健康與環境:含鉛汽油時代終結——美國科學發明與人類百年排毒史. (n.d.). BBC.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8408671
[6] Ericson, J.E.; Shirahata, H.; Patterson, C.C., Skeletal concentrations of lead in ancient Peruvians, N. Engl. J. Med., 1975, 300: 949–51
[7] Patterson, Clair C. 1965. 《Contaminated and Natural Lead Environments of Man》.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1 (3): 344–60. https://doi.org/10.1080/00039896.1965.10664229.
[8] Rogers, P. G. (n.d.). EPA History: The Clean Air Act of 1970. EPA Journal – January/February 1990.
[9] About the Montreal Protocol. (1989). UNEP. https://www.unep.org/ozonaction/who-we-are/about-montreal-protocol
[10] 臭氧层恢复已步入正轨,有助于避免全球0.5℃的升温. (2023, January 9). UN News.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3/01/111396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Q98r-rjnYU